星期一, 10月 18, 2010

Die Arabische Nacht 阿拉伯之夜 (Roland Schimmelpfennig, 1998)


This is a rather interesting poster of the performance---  a dripping apartment. People and the events took in place are perhaps in the liquid state--- flowing between floors and shifting shapes accordingly.

由德國劇作家 Schimmelpfennig 創作的《阿拉伯之夜》曾被德國權威刊物《今日戲劇》提名為2001年的最佳劇作,至今已被至少 13 個國家的劇團演繹過。此中文劇本讀來彷彿是公寓樓層間的旅行,和著水聲上上下下、來來回回地歌唱,人物在文字對話聲響中「相遇」。

此劇人物共有五人:Lomeier(管理員)、Fatima(阿拉伯籍女孩)、Frankziska(昏睡女孩)、Kalil(男朋友)、Karpat(住對面的男人)。劇本一開始只是將這五個人名一一列出,沒有多餘的身分細節,直到對話中才揭露每個人彼此的關係。另外多一層趣味是對話裡彼此所見「視野」的描述:


Lomeier:她的鑰匙掉了---- 還好掉的不是袋子。


Fatima:我的鑰匙掉了,但我還可以用手肘按電鈴,希望 Frankziska 在。她當然在。希望她會聽見。Lomeier,大樓的管理員,身上穿著他那件灰色的工作服沿著走廊走過來。天氣很熱。


Lomeier:她又按了一次電鈴。她用左手手肘按電鈴,整個身體連同手上的袋子一起靠上去。

想像這齣劇真實上演的樣子:演員一邊做動作,一邊說出有動作指示的旁白,有時又會在他人的台詞中重複一次。不過這樣重複拼貼的樂趣,似乎只能支撐一段時間,考驗著觀眾觀看或聽取重複資訊的耐性。所幸 Schimmelpfennig 逐漸隨演員登台人數增加,從一開始住戶與管理員兩人的對話鋪陳各自的視野,演變為對話的交錯與情節人物的重疊--- 五人你一言我一語的大合唱!


劇情其實並沒有太引起我的興趣。它大致是繞著兩個女孩居住(阿拉伯籍的 Fatima 和在實驗室工作一下班就昏睡的 Frankziska )的公寓,由此引出和三個男人的互動--- 關心大樓缺水問題的管理員、女孩的男朋友、和在對面大樓窺視另一女孩的男人。

故事發生在下班後的傍晚。因為缺水、電梯壞掉、門被鎖起來、沒帶鑰匙等等因素,大家陰錯陽差的在公寓樓層中移動。後來現實逐漸掉入夢境的瓶口,回憶也共同攪和,音量越來越大,愛恨情仇也越來越分明。愛人的交錯與刺殺,在終點變成:

Karpati 大叫。Kalil大叫。一個瓶子從舞台上方落到舞台上摔得粉碎。

這些紛雜交錯的線,終於齊聲斷裂。

雖然出浴女郎、沙漠、阿拉伯、橘子花、狼嚎等意象在這棟老舊的公寓中,彷彿海市蜃樓,充滿異國風情的浪漫。這齣戲可解釋為慾望的橫流,對愛、對過去、對死去或不在的人等等的眷戀,不過這種老掉牙的慾望情節,若不是透過 Schimmelpfennig 這樣的對話形式,是很難突顯新意的。

反而讓我比較感興趣的,是劇中的動線。尤其是公寓的樓梯間與電梯這種「過渡」空間--- 設計來從點 A 移動到點 B 的中繼空間,讓我感到很有趣。兩個女子的7樓住所如黑洞一般,吸引其他三個男人前進,包括住在對面大樓的 Karpati---- 爬上樓梯到7F住所,後來被困在客廳的酒瓶中好一會,直到最後從 7F 隨酒瓶摔下來破碎;管理員在樓梯間爬上爬下,回憶過去,並出現在 Frankziska 的中東夢境(童年回憶?)中;男朋友 Kalil 先是被困在電梯裡,後爬上樓又走下樓到別人家。清醒的阿拉伯女孩 Fatima 為了找男友 Kalil 也跑下樓,先是被關在大門外,又上7F後再下樓砍情夫。

因此可以看出每個人--- 除了大部分在沈睡中的 Frankziska 之外,都在公寓裡上上下下來回的移動。一旦去過 7F 女孩的住所後,他們每個人都產生了戲劇性的關鍵變化--- 混雜著夢境與現實, 愛人的錯位等等,大合唱轉為荒誕、唐突、彼此堆疊重複,最後終於在破碎聲結束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